急性肾损伤是指突然发生的急性肾功能减退,是住院患者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由于导致急性肾损伤的原因多数可以预防,2013年国际肾脏病学会提出 “0by25”目标,希望通过全球共同努力,在2025年将急性肾损伤可预防的死亡率降至零。我国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流行规律和临床防治仍缺乏研究,急性肾损伤的知晓率亟待提高。国家肾脏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南方医院)2013年以来在急性肾损伤防治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取得以下进展。
一、揭示了中国急性肾损伤的疾病负担和流行特征
中国大陆针对急性肾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且多为单个中心研究。以往报告的成人急性肾损伤发病率为2.4%~ 3.1%,远低于国际平均发病率(10%)。为填补这一空白,2013年由国家肾脏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南方医院)牵头,联合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南大学中大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大连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贵州省人民医院等9家三级甲等医院共同完成了“中国成人住院患者急性肾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EACH Study)”。
该研究通过2013年上述医院65万例住院患者的整群调查,证实我国成人住院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病率高达11.6%;败血症、低容量、心脏手术和肾毒性药物暴露等是导致急性肾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50%以上急性肾损伤的发病原因可以避免。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患者院内死亡风险较未发生急性肾损伤者增加15倍,平均住院时间增加6天,日均住院费用增加近900元。据此统计, 2013中国三甲医院住院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人数为632.2万,死亡人数超过55万,增加卫生经费消耗达331.9亿元。
研究结果还显示,我国急性肾损伤的知晓率很低。70%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没有或只接受了一次血清肌酐检测(诊断急性肾损伤的主要指标),90%院内获得的急性肾损伤被忽视(出院记录未标注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提示医务人员对急性肾损伤认识不足。
该项研究首次揭示了中国成人住院患者急性肾损伤的疾病负担和流行规律,为我国急性肾损伤防治和制定相关卫生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发现了预测急性肾损伤发生和预后的新方法
急性肾损伤缺乏预警和早期诊断方法。当前诊断急性肾损伤主要依据血清肌酐增高和尿量减少,而这两项指标只有在急性肾损伤发展至肾功能减退阶段才会发生变化,延误诊断是导致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2014年由国家肾脏病临床研究中心(南方医院)牵头,由6家核心或网络成员医院组成了急性肾损伤研究协作组,通过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两期(试验期和验证期)队列研究,首次证实尿液血管紧张素原能早期预测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发病风险,入院第1天尿液血管紧张素原水平明显增高的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发病风险较水平未增高者增加50倍。入院第1天的尿液血管紧张素原水平还有助于预测患者一年内死亡和再住院风险。
该研究结果可能为临床医生提供一项新的检测指标,其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将有助于医生判断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发病风险。通过入院早期检测尿液血管紧张素原,临床医生能在第一时间识别高危患者,从而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这项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成果于2015年2月26日在线发表于肾脏病领域排名第一的“美国肾脏病协会杂志(J Am Soc Nephrol)”。主持这项研究的侯凡凡院士表示,此次发现的预测急性肾损伤的新方法是该协作研究组的第一批研究成果,更多的相关转化医学研究正在进行中,有望为临床急性肾损伤防治提供更多新策略。
国家肾脏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南方医院)